close

OSI 只是一概念式分層,現今社會最主要還是用 TCP/IP 協定做傳輸,但 OSI 七層式架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網路上之資料呈現形式。

OSI 七層式架構,分別為:

Application、Presentation、Session、Transport、Network、Data Link 以及 Physical。

其對應中文如下述:

應用層、表現層、會話層、傳輸層、網路層、資料鏈結層、實體層。

本文章會以網路上資訊及版主解讀後來敘述,若有疑慮地方歡迎提出。


應用層(Application layer,layer 7)

  • 這層最主要處理網路上不同的功能,像是 HTTP(Web)、FTP、NFS(Network File System)。
  • 大部分應用層提供使用者介面供使用者進行操作。
  • 應用層在傳送端會產生出要傳給接收端之資料。

表現層(Presentation layer,layer 6)

  • 這層最主要用來告訴應用層要怎麼解讀資料,像是一封郵件可能會包含各種不同的資料(圖片、影像、文字、超連結等),表現層會告知應用層哪個是哪個。
  • 表現層在傳輸方會收到應用層的資料,並加以轉換成表現層對應的格式,使其能夠在網路上更輕易的被傳輸。
  • 表現層在接收方會將表現層之格式轉換為應用層可以理解的樣貌。

會話層(Session layer,layer 5)

  • 這層最主要是建立傳送端及接收端的"邏輯連線",所謂邏輯連線板主經驗是假設我們今天要在一個拍賣網站買東西,我們登入後成功後會先跳一個頁面顯示登入成功,倘若我們開始瀏覽商品,沒有會話層的時候,它就會沒有我們登入的資訊了,就不會在右上角顯示"某某某您好"(舉例);倘若有會話層,就會記錄我們登入的資訊,我們瀏覽不同商品頁面,我們登入的資訊就會鑲嵌在會話層,就不會因為瀏覽不同頁面就沒有我們的登入資訊了。

傳輸層(Transport layer,layer 4)

  • 這層最主要是決定我們的資料在網路上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傳送,像是 UDP 或是 TCP。
  • 傳送端會將資料切割成  data segments,方便在整個網路上傳送。
  • 接收端會將資料重組起來,但由於每個 data segments 不一定會走同樣的路由,所以其接收到的順序也不一樣,再加上可能用的傳送方式不同,可能有些  data segments 不會到接收端,所以這層就會明確定義其接收機制。

網路層(Network layer,layer 3)

  • 這層最主要是選網路上的路由,所謂路由白話意思是選路徑。
  • 每一台聯網的設備都會有個 IP address,IP address 就是該設備在網路上的定址。
  • 傳送端會收到傳輸層下來的 data segments,然後將其 IP 資訊以及接收方知 IP 資訊和要怎麼路由等,通通包成  packet 做傳輸。
  • 接收端會解讀  packet 資訊決定下一步行為。
  • 通常路由器(router)簡稱為第三層設備。

資料鏈結層(Data link layer,layer 2)

  • 這層表示機器之實體傳輸媒介,像是用乙太網路或是 wifi,使用實體位址來表明接收方。
  • 傳送方會將網路層擁有的路由資訊加上本層實體資訊包裝成  data frame,其中 data frame 資訊還會包含在區網中要怎麼傳輸。
  • data frame 會告訴實體層要怎麼傳送(像是用同軸電纜或是空氣等)。
  • 接收端收到此 data frame 後會將其解析,決定是否再往上送一層,或是在區網內做傳輸。
  • 像是 Switch 通常都是指 layer 2 的設備,但也有些 Switch 是 layer 3 設備。

實體層(Physical layer,layer 1)

  • 這層最主要是將資料以 0 1 0 1 1 0 等形式進行傳輸,其傳輸媒介為同軸電纜、空氣等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OSI 7 layer 七層架構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nta_lyr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